一、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模型背景簡介
以不溶性結晶的形式大量沉積于腎小管,引起腎小管阻塞,導致腎后梗阻,造成腎小管部分擴張、變性和壞死,間質淋巴和單核細胞浸潤,并可見成纖維細胞增生。病變晚期可見2,8-二羥基腺嘌呤結晶,周圍形成大量肉芽腫樣增生結節,腎間質廣泛纖維化。
二、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模型簡介
TIF的病因復雜、臨床病程漫長,對其病理過程進行動態研究比較困難,因此,典型而穩定的動物模型是研究TIF的重要手段。常見TIF實驗模型建立方法包括藥物誘導、免疫介導、腎次全切除、單側尿路阻塞、放射損傷等方法,均有各種不足和弊端,難以獲得穩定的結果。
三、腎小管間質纖維化模型構建方法
3.1實驗動物
Wistar雄性大鼠,6周齡
3.2實驗材料
雌二醇,ssd,ss縫合線
3.3模型構建流程
動物和試劑 選用Wistar雄性大鼠,體重150~200g,適應環境1周后,隨機分組。分籠飼養,自由飲食。造模前將腺嘌呤以2%淀粉溶液溶解,制成混懸液。
2.模型制備 模型組以150mg/kg腺嘌呤混懸液灌胃,對照組以相同體積的淀粉溶液灌胃。1次/天,連續17周。
3.樣本采集和指標測定 分別于第3、7、12、17周4個時間點收獲動物樣本,進行功能學、組織學、免疫組化檢測與觀察。
三、模型驗證
功能學檢查:測定24小時尿蛋白含量、尿中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含量、血清中Cr和BUN含量。
組織學觀察:分別于實驗的第7、12、17周處死動物,腎組織H&E常規染色和Masson染色。光鏡下計算腎間質纖維化指數。高倍鏡下隨機選取10個不重疊視野測定間質纖維化面積與同視野小管間質總面積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