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栓塞模型背景簡介
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由于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由于肺栓塞未受到足夠重視,并且發病及臨床表現的隱匿性和復雜性,以致漏診、誤診率高,在死前被正確診斷的病例僅為39%~50%。同時,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國PTE的患病率呈三倍以上增長。其發展迅速、臨床表現復雜、病死率高,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對該疾病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一穩定可靠的動物模型有著重要的科研意義。
二、肺栓塞模型簡介
其病理、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與血栓的大小、形狀及堵塞肺血管床的部位和范圍有關,因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類型,即猝死型、急性肺心病型、肺梗塞型和不可解釋的呼吸困難型。通常所稱的急性肺栓塞即為肺血栓栓塞癥。在全世界范圍內,急性血栓性肺栓塞及其原發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罹患者已達數百萬,且發病急、病情重,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和健康。由于肺栓塞未受到足夠重視,且其癥狀不典型,缺乏特異性,極易漏診和誤診,病死率高,在死前被正確診斷的病例僅為39-50%。早期診斷和干預至關重要,因為大多數APE死亡發生在最初幾個小時至幾天內,70%以上的死亡發生在1h內。
三、肺栓塞模型構建方法
3.1實驗動物
SD大鼠,8周齡
3.2實驗材料
麻醉,
3.3模型構建流程
腹腔注射20%烏拉坦6 ml/kg麻醉,必要時追加0.5 ml/h。沿頸前正中線做長約2cm 切口,鈍性分離右頸外靜脈和左頸動脈,插管分別接YP100型壓力傳感器,量程分別為(-10~10 kPa)和(-10~40 kPa),動態監測肺動脈壓和體動脈壓的變化。右頸外靜脈經導管快速、反復注入已制備血栓20~30個,注栓速度0.5 ml/s,使肺動脈收縮壓(sPAP)維持在40~60 mmHg之間約60 min,生理鹽水沖洗以防栓子滯留于導管或頸靜脈內。縫合切口,電腦記錄肺動脈壓和體動脈壓動態變化。
三、模型驗證
大鼠自體血栓肺栓塞模型制備的成功率約85%。注入自體血栓20~30 min后,大鼠肺動脈壓明顯升高